济源市志(1990~2000)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4日 11:27 作者:wap 浏览:
总述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因古代“四渎”之一的济水发源于此而得名,是传说中移山愚公的故乡,自古有“豫西北门户”之称。北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搭界;南临黄河,与洛阳市孟津县、新安县隔河相望;西踞王屋山,与山西省垣曲县毗邻;东接华北平原,与焦作市的沁阳市、孟州市接壤。市域略呈长方形,东西最长处66公里,南北最宽处365公里,总面积18937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1530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08%;平原区面积363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2%。
2000年,全市辖4乡8镇4街道,547个行政村和社区。总人口642002人。其中:汉族634961人,占总人口的989%;回、满、蒙古、苗、壮、朝鲜、藏、白、锡伯、维吾尔、彝、土家、侗、独龙、布依、畲等16个少数民族共7041人,占总人口的11%。全市总耕地4603041公顷。
一
济源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理坐标在北纬34°53′~35°16′、东经112°01′~112°45′之间。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少雪。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为山岭区,东南部为黄土丘陵,中东部为西窄东宽的平原,雅称玉川。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各类地貌齐全。平原区气候温和、湿润,寒暑变化较缓,年平均气温在14℃~15℃之间,年无霜期215天~230天,年降水量600毫米~650毫米。西、北部山区丘陵区气候干燥,四季交替明显,年平均气温14℃以下,年无霜期215天以下,年降水量620毫米~1000毫米之间。山岭平川兼备的地貌和特有的阶梯型温差,为多种生物的生长繁育提供了地理、气候条件。据2000年调查,全市有各种植物234科、2065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600余种,主要品种有连壳、防风、柴胡、党参、冬凌草等,堪称“天然中药宝库”。境内林木资源丰富,有林地8万余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00万立方米。既有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又有天然次生林,而且有千年银杏树、南方红豆杉、桧柏等古树名木400余株。经济林面积万余公顷,主要品种有苹果、李子、柿子、山楂、梨、桃、葡萄、核桃等。主要农作物品种有小麦、玉米、烟叶、棉花、花生、瓜类、蔬菜等,为全国优质小麦和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境内有野生动物700余种,列入国家、省重点保护的有金钱豹、猕猴、大鲵、青羊、金雕 等48种。20世纪90年代,国家在境内建立了国家级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林自然保护区。
雄踞济源西北的太行、王屋二山,山势雄伟,洞幽谷深。市境内有大小山头2985座,其中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27座。最高的山峰鳌背山海拔19296米。地质结构古老而复杂,既有太古界、元古界的老地层,又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等古生界地层;既有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等中生界地层,又有第三纪、第四纪新生界地层,堪称世界级地质公园。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金属、非金属、能源等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的矿产有4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9种,已开发利用的有16种,主要有煤、铁、铜、石英石、白云石、水泥灰岩、高岭土、耐火黏土、铝矾土等。其中储量在亿吨以上的3种,千万吨以上的3种。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发展地方工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济源是济水的发源地,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上百条,主要河流有黄河、沁河、济河、蟒河、湨河等22条。有中小型水库20余座,有王屋山、鳌背山、天坛山三大山区水库灌区和引沁、广利两大丘陵、平原灌区。全年可利用水总计均值786亿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国家又在境内兴建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形成270多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大人工湖泊,为发展水上旅游提供了条件。
济源历史悠久,为古代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证明,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已形成部落。原城遗址曾为夏王朝的都城。春秋战国至南北朝,这里多为诸侯封地,数度被封为侯国。自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济源县始,历代帝王皆在此或设郡、或设州、或设县,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土地革命时期,这里爆发过震惊中原的黄背坪起义与沁济农民暴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晋豫边抗日根据地。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成为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悠久的历史给济源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境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全市有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3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14处,市级71处。木构古建筑之多,纯度之高,年代之远,名列全省榜首。主要文物古迹有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庙街原城,春秋时期的轵国故城,秦代枋口水利工程,三国时期曹魏沁河古栈道,南北朝时期创建的盘谷寺,隋代创建的济渎北海庙(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创建的奉仙观、阳台宫、紫微宫、清虚宫,宋代修建的延庆寺舍利塔、大明寺等。这些名胜古迹和古建筑群点缀在名山大川之间,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而且是难得的旅游资源。中华民族许多动人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成语典故,诸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黄帝祭天及“沁园春”词牌皆源于此。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与墨宝。李白、杜甫、韩愈、王维、刘禹锡、李商隐、苏轼、黄庭坚、司马光、文彦博、唐寅等曾游览于此,留下诗篇。唐代白居易游枋口赋诗盛赞“济源山水好”,宋代文彦博留下了“雪消山骨瘦,风定浪头低”的千古绝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8年撤县建市以后,济源把发展定位于“工业旅游城市”,将旅游开发作为发展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先后累计投资数亿元进行旅游设施建设,已初步形成王屋山、九里沟、五龙口、黄河小浪底及城区等五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其中,王屋山风景游览区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龙口风景游览区获省“双佳”旅游景区称号。“九五”期间,全市共接待海外游客6600人次,国内游客245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609亿元。2000年,接待国际游客1670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95万美元,跨进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二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949年,济源旧县城只有083平方公里,且破烂不堪。新中国成立后,几经修整,城市有了初步改观。撤县建市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济源市本着“建设山川秀美新济源”的指导思想,按照“科学规划、加快发展、争创一流”的原则,采取道路先行,构建框架,然后重点填充,成片开发,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的建设方针进行城市建设。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先后新建、扩建了黄河大道、北海大道、学苑大街、济渎大街、天坛路、沁园路等十几条城区主干道。在湨河、蟒河上架设大型桥梁7座,形成了城区“七纵八横”的干道网络。城区面积由撤县建市时的9平方公里扩展到2000年的28平方公里,拉开了中等城市的框架。市区先后建成公园、游园10多处,绿化覆盖率达324%。敷设供水、供热、供气管道120余公里,自来水普及率987%,燃气普及率267%。
电力、交通、邮电等设施发展迅速。济源电力起步于1949年8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建设,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地方电力装机容量达1046万千瓦,加上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180万千瓦的水电装机容量及正在建设的华能集团沁北电厂工程,济源已成为全国电力基地之一。从1998年开始,全市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城乡电网改造,掀起了山区办电热潮。2000年,全市拥有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193公里,6千伏~10千伏配电线路1600公里,变电站14座,形成遍布城乡的供电网络,实现村村通电,为全市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电提供了保障。焦柳铁路、侯月铁路在市境交会,境内还有大型机场。20世纪90年代,济源市把加快公路交通的发展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高起点、超前性发展公路交通事业。全市累计投入15亿元,新建、改建了济阳公路、207国道、新济公路、小浪底专用线等,济洛、济晋、长济、济运等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中,使济源形成维系四方的区域立体交通枢纽。市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0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平原地区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标。公路建设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公路货物周转量达72780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达43851万人公里。邮政电信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通信手段实现了传输光缆化、微波化,交换程控化、数字化,建成了高科技、多功能、覆盖全市连通全国和世界的通信体系。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822万余户,移动电话达20280部,无线寻呼用户13456户,因特网拨号用户5600余户。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就辉煌。新中国成立后,济源为改变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状况,20世纪50年代就开展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蟒河流域综合治理,受到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国务院的嘉奖。60年代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引沁济蟒渠,70年代在王屋山区兴建王屋山、天坛山、鳌背山三大高山水利工程,80年代开展大规模的山区水、电、田、林、路综合治理开发,有效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90年代,又投巨资更新改造引沁、广利及山区灌区工程,进行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水利设施配套及高标准水利小区建设,治理了流经城区的蟒河和湨河。从1994年起,济源市连续5年获得河南省“红旗渠精神杯”荣誉称号。2000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4298公顷,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692%;旱涝保收田达到21364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08%;解决了山岭地区85万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保有量843平方公里,占应治理面积的557%。
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济源人民认真贯彻中央改革开放的政策。农村全面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起“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林牧副渔五业全面发展。工商企业逐步推行以实现两权分离、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经济责任制。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由单项进行转向整体推进。国有企业围绕转换经营机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到2000年,全市企业改制面达到应改制企业的743%。企业改制后,做大做强了一批企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提升了竞争力。与国有企业改革相配套的宏观调控体制改革也有了新的突破,计划投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价格流通体制等项改革全面展开,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经济运行格局由计划经济为主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全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初步确立。经济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彻底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格局,形成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共有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在深化改革的同时,济源市敞开山门,实施了全方位的开放带动战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吸引国内、国外客商来济源投资兴业,先后有香港、台湾、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泰国、意大利、英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济源兴办企业96家,实际利用外资达6720万美元。同时,济源市还通过各种媒体向国内外推介济源,加强横向联系,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先后接待来自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朝鲜等外国来宾及侨团60余个,与国内多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并于2000年与日本新座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20世纪80年代初,济源县恢复和健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设立了人大常委会作为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并健全了工作机构,依法行使对地方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对“一府两院”(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权、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权等。1981年,政协济源县委员会设立,积极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1983年冬,济源县改革了政社合一的体制,恢复了乡镇政权,之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90年代,全市普遍实行了村民自治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农村由村民直接选举村级负责人,并建立了民主管理、政务公开制度。企业实行民主管理,部分企业实行了民主选举厂长。1985~2000年,全市(县)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实施了三个“五年普法教育规划”,普及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实施依法治市。健全和完善司法机构,形成了公、检、法、司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司法体系。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逐步向宏观调控、强化服务的方向转变。干部人事制度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选拔干部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制度,初步形成了“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序推进为全市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济源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全市经济始终保持迅猛发展的势头。20世纪90年代,济源人民抓住国家在境内及周边地区投资近千亿元兴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沁北电厂、洛阳大化纤等大型项目的机遇,弘扬新时期的愚公精神,集中精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促进了经济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八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创百亿、争百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财政收入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的奋斗目标,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平均203%的速度增长。“九五”期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仍保持年平均79%的增长速度,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439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为1980年的179倍,为1990年的39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089万元,为1980年的205倍,为1990年的54倍。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305∶465∶23变为2000年的123∶559∶318,产业格局由“二、一、三”变为2000年的“二、三、一”,第二产业位居鳌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虽被工业所取代,但仍是全市经济的基础产业。20世纪90年代,全市走“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子,加大农业投入,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扭转了过去片面强调种植业特别是强调粮食生产的状况,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农业产业化,促使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市建成优质粮食基地、优质烟叶基地、良种繁育基地、蔬菜基地、林果基地等,涌现出一批龙头农业企业和专业村、专业户。农、林、牧、渔各业的产值比例由1990年的736∶93∶168∶03调整到2000年的68∶67∶247∶06。种植业的比重下降,畜牧业发展很快,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664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为1980年的133倍,为1990年的29倍。种植业在耕地面积锐减的情况下,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总产量达到239028吨,比1980年略有增加,比1990年略有减少。蔬菜总产量达到1927万吨,为1990年的18倍。肉类总产量达到24637吨,为1990年的21倍。烟叶总产量稳定在1900吨左右,为1980年的608倍。
工业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世纪50年代,济源就利用本地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地方工业,60~70年代,曾以 “五小工业”(小火电、小水泥、小煤炭、小耐火材料、小机械)闻名全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济源围绕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骨干企业。进入90年代,市委、市政府在国家宏观经济走势中寻求机遇,实施“兴工富市”战略,确定了工业企业“上项目、上规模、上档次”的发展思路,灵活施策,八方出击,招商引资,加大对工业的投入。1992~1998年,全市共引进资金25亿元,完成新上项目200多个,技改项目760多个,为工业发展夯实了基础。并采取嫁接改造、兼并组合、滚动发展等措施培植骨干企业,先后组建有奔月、豫光、景弘、豫源、五星、锦捷、济药、济钢等十大企业集团,形成了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机械、轻纺、电子电器、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支柱产业。2000年,全市有各类工业单位9434个,其中限额以上企业116个。全市工业总产值963亿元,比1980年同比增长5846倍,比1990年同比增长587倍。工业增加值278亿元,工业产品达1500多种。工业产值超6亿元的企业2家,超3亿元的企业1家,超亿元的企业5家。豫光集团、河南济钢、奔月集团跨入河南省54家重点企业行列。尤其是豫光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氧化铅生产基地和全国第二大铅冶炼企业,成为河南省重点出口创汇企业之一。“豫光”牌电解铅年销量占国内市场的10%,并出口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结构被打破,集体、个体、三资、联营、股份制等非国有经济空前发展。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78%,比1980年的495%下降了217个百分点,而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22%,比1980年的505%上升了222个百分点。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三资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尤其是城乡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猛。全市个体工业总产值达到39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7%,所占比重超过了国有工业。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商业贸易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少环节、开放式的市场流通体制,促进了城乡市场的繁荣。2000年,全市共有各类商业企业及个体商户7604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1820万元,为199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65万元的75倍。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90795万元,为1990年商品销售总额28238万元的68倍。个体私营商业发展迅猛,商品销售总额达到86816万元,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455%,超过国有商业所占市场份额。1990~2000年,累计投资6亿多元,新建了商业城、羊毛衫大世界等10大专业市场和天坛商厦、汤帝商厦等13个大型商场。各乡镇所在地建立了一批商贸集市,城乡集贸市场发展到30多个,加上农村庙会和新兴的数十个农村物资交流会,初步形成了以市区市场为骨干,以乡镇市场为羽翼,以农村物资交流会为补充的商贸市场网络,使济源成为辐射豫西北、晋东南的商品集散地。对外贸易由90年代中期以前为省级公司出口供货到后期企业直接出口创汇,出口产品由过去的农副土特初级产品为主转向农副产品加工品、轻工品、工艺品、工矿产品等制成品为主。全市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到20家,进出口总额达到3436万美元,为1990年进出口总额的18倍。
五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初,济源市被定为“河南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全国儿童素质教育基地”。至2000年,全市累计投资5亿多元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建学校200多所,改造校舍10多万平方米,使中小学全部实现了“六配套”,80%以上的学校达到了标准化,90%以上的学校能开展现代化教学。市政府筹资1亿多元建立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济源中等工业学校。新建的济源一中被誉为“国内一流、河南少有”。全市形成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支持,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570所,在校生15038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市共有教职工8131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教师1178人。普高、初中、小学、幼教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712%、946%、100%和100%,且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全市有职业学校、技校11所。成人教育形成了以成人高等教育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以村级技术学校为网点的培训网络。济源市先后获得河南省师训工作先进单位、职业教育先进市、推进“两基”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就奖,并通过国家级“两基”巩固提高复验和全国高级扫盲验收,被评为全国“普九”工作先进单位。
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加快科技融入经济的步伐并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科技人员由1990年初的4500余人增加到2000年的12万余人,共选拔表彰科技拔尖人才130多人。同时,加强智力引进,先后与清华、中科院等20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经常从全国各地请专家、教授到济进行授课和技术指导。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技术培训12万余人次。90年代,全市共获科技成果奖132项,申报专利157项。1996年,济源市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并于1999年通过复查验收。2000年,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0%。
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围绕“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济源市加强市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建设。2000年,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526个,医疗人员3505人。其中,市直医院、企业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有医疗卫生人员2465人,获高级职称的51人,中级职称的327人。医疗卫生设施条件明显改善,CT、核磁共振、B型彩超诊断仪、电子显微镜、心电监控设备已普遍使用。全市医疗机构用房面积达到68万平方米,病床达到1834张。各医院普遍开设了胸外、脑外、泌尿、心血管等专科,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均有很大发展。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和卫生人员数、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人均预期寿命等13项初级卫生保健指标均达到和超过卫生部要求标准。全市提前两年达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标准,被卫生部授予全国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市称号。体育活动围绕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市的目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992年经国家体委验收,济源市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具有良好传统和基础的济源篮球运动冲出济源,走向全省、全国。市农民男子篮球队连续5年在全省夺冠,并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农民篮球运动会取得了好成绩。老年篮球队连续5年在全省夺冠,老年门球队4次在全省夺冠。1998年首次参加全省比赛的柔道队也获得了14块奖牌。2000年,济源市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首批“全国篮球城市”。
全市的文化、史志档案事业也有较快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卡拉OK厅、音乐戏剧茶座、录像厅、歌舞厅等新的文化形式不断涌现。文化设施和演出场所不断完善提高。2000年,全市有影剧院19座,博物馆1座,图书馆室241个,文化大院300个,乡镇文化站12个,馆藏图书50余万册,博物馆藏品2万余件。全市有专业、业余演出团体29个,演出剧目在全省、全国多次获奖。现代豫剧《王屋山下》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和文化部“文华奖”。编印出版了第一届新方志《济源市志》及《王屋山志》。文艺创作方兴未艾,一批新作品屡屡出版发行。群众书画、摄影、根雕等艺术作品获省级以上奖200多项。全市有广播电视台8座,总功率108千瓦,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8%。《济源日报》由创刊初期的小报发展到每周六刊全国发行的大报,有39篇作品在省和国家获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推行《村规民约》的基础上,90年代又制定并实施了《济源市精神文明建设十年规划》。以全省开展城市“三优杯”(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竞赛为契机,连续7年获河南省城市“三优杯”竞赛先进单位称号。持续进行了“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及“四有”教育,开展了争创文明单位、文明居民、小康村、文明村镇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先后获得全省卫生城市、全省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并涌现出一批全国、省级、地市级文明单位。“热爱家乡、增辉济源”蔚然成风,新风义举层出不穷,为全市经济和社会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全完善,全市居民的社会生活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200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6196元,比1980年增长7倍,比1990年增长2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25元,比1980年增长197倍,比1990年增长3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3525元,为1980年的8倍,为1990年的42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501元,为1980年的17倍,为1990年的35倍。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改革开放初的求温饱向吃饭讲营养,衣着讲漂亮,住房讲宽敞,用具讲高档转变。农村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总支出的比例)由1990年的556%下降到321%,城镇恩格尔系数由1990年535%下降到308%。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2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7平方米,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比例达90%以上。家庭耐用消费品彩电、冰箱、摩托车、轿车等进入寻常百姓家,电话普及率达到127部/百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达到291227万元,为1980年的866倍,为1990年的73倍。居民的金融和投资意识增强,手中持有的有价证券明显增多。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为2064元,比1990年人均752元增长了174倍。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全市初步建立起涵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2000年,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252家、67万人;机关事业单位230家、1万余人。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171家、职工1万余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16万人。享受城镇低保的90户273人,享受农村低保的636户2048人。
世纪之交,济源市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整体部署,研究确立了“十五”期间至2010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十五”期间重点围绕建设中等城市的总目标,突出工业化和城市化两个重点,实施旅游业、农业产业化、科技教育、非公有制经济等四个方面的突破。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12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5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5亿元。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为济源提前10年在中原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而奋斗。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