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节约粮食”与在校大学生的三观教育
撰写时间:2021年03月12日 作者:刘红旗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今年8月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2013年1月,习近平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此后,习近平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并针对部分学校存在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对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等提出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可以概括为“节约粮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教育资源。我认为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围绕“节约粮食”加强在校大学生的“三观教育”。

       其一,“节约粮食”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体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发展史,围绕生产力发展,建立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上层建筑以及相关的思想、文化、观念。“节约粮食”是对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尊重,本质上也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背后体现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样一个哲学旨趣。相反,“浪费粮食”则是对人民群众的“不尊重”,体现的就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在校大学生正值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节约粮食”的行为习惯,可以起到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

  其二,“节约粮食”是辩证的人生观的体现。

  人的物质生命需要粮食这一来自于自然界资源的滋养,“节约粮食”是对自然界的爱护和尊重,同时又是对“人”这一物质存在本身的科学认同。当然,“人的本质”不只是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社会属性,“节约粮食”的行为习惯以及由此行为习惯所形成的相应的思想意识,即具有社会属性的深刻内容,特别是对“人生究竟为了什么”这一深刻问题的科学回答:人不仅要“主宰”自然界,更要与自然界以及由自然界演化出来的人类社会和谐相处,自觉将“自我”融入自然、融入社会群体、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的人生,才不致于是“单个人故有的抽象物”,它本质上是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引导大学生“节约粮食”,可以培养他们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人生观”,从而使自己的一生自觉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目标。

  其三,“节约粮食”最终是价值观的体现。

  人生的价值不在索取,而在奉献。“节约粮食”是对一部分地区、一不分群众仍然处于“缺粮状态”的清醒认知,也是对他们的实实在在的奉献。的确,用自己的钱购买的粮食、食品,可以归自己自由支配,但是“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个“利益经济”,更不是要塑造一个人人“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社会,发端于西欧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被社会主义合理地运用,就是要为“社会”服务而不是为“资本”、“私欲”服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一定要带领还没有富裕起来的人共同富裕,这种“带领作用”就包含不过多地消耗自然资源,特别是恶意地浪费自然资源,为不发达地区、不发达群众留下更多的自然资源,从道义上讲,并不是“施舍”,而是“自赎”。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实践养成,是践行“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更是对他们进行以“奉献”为主题的人生观的教育和引导。

  综上,引导在校大学生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约粮食”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培养在校大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的人生观”和“以奉献为主题的价值观”的重要契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将这些讲话精神转化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思政课”的活教材,惟此,才能不愧于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相关文章: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