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导航 > 馆藏资源 > 济源历史文化

白起东进拔少曲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29日 09:10    作者:admin0601    浏览:

    少曲之战是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100场战争之一,也是见诸于史册的最早的沁河上的战争和规模最大的沁河上的战争。《秦本纪》记载:少曲之战“拔九城,斩首五万”;《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那么,这场战争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和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又是如何呢?

这要从强秦征服其它六霸,进而统一中国说起。

中国历史由春秋诸侯混战进入战国时期,只剩下秦、齐、韩、赵、魏、楚、燕七雄。七雄之中,又以强秦最为强大。

公元前356年,秦开始商鞅变法。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或公孙鞅。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上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取消采邑封地;实行爵位制,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四十一县;建立适应经济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在社会上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

虽说后来商鞅被五牛分尸,车裂而死,但商鞅之法依然实行。商鞅变法使秦国日益强盛,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秦国经济实力大增。经济的发展转化为军事实力,兵强马壮,粮草充足。

尤其是秦的军工生产十分发达,据现代考古证明,秦发明了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弩机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大大提高了命中的准确性;秦军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而且实现了流水线生产作业,标准化部件可以替换;秦弩的射程应该能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这成为秦军的“撒手锏”,在冷兵器时代威力无比。秦军的战车也堪称一绝,有专职驾驭的士兵,有持驽的军士、持长戈的军士和持剑的军士,在冷兵器时代形成了完美的远近战组合。

结合史书上的记载分析,济源在春秋后期原属晋国,是赵家的领地。三国分晋后,赵从济源撤走,当时的济源地区由韩、魏二国占据,大体上是今梨林镇、轵城镇和坡头镇东部由魏国占据,今五龙口镇、克井镇、承留镇和坡头镇西部以西由韩国占据。

强大的秦军越过潼关,向其余六国发动了强势进攻。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秦国的大良造(爵位名)白起、客卿(爵位名)错渡河攻打魏国,打下了包括轵城在内的61个城寨。第三年,秦又攻下了新垣(今垣曲)、曲阳(今承留镇曲阳),在黄河以北建立了稳固的地盘。

这61座城寨只在史书上载有轵城的名字,其它估计都是位于今孟州、济源南部沿黄河一带的村寨。史书上没有具体战争状态的记述,我们也可以想象到秦军攻城掠地,摧枯拉朽的进攻场面。

周赧王四十二年,秦又占领了河内(今孟州)。魏国在秦的强大压力面前,段干子(人名,段干是复姓)请求魏王割让南阳给秦,讲和。合纵六国的苏秦已死,其弟苏代强烈反对割地求和。魏王不听,决定割地求和。

魏、韩臣服秦国后,秦昭王想派白起联合魏、韩攻打楚国。军队尚未出发,楚国使者黄歇来到咸阳,对秦昭王说:“现在秦国土地广阔,已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二,秦王的声威可说是天下第一了。现在秦王想消灭楚国,却不知道楚国亡了,反而增强了韩、魏二国。我为秦王你考虑,最好不要进攻楚国啊。楚国地处偏远,可以结交,韩、魏近邻,是秦的敌人。现在秦王相信韩、魏亲善,就像吴王夫差相信越王勾践一样。韩、魏二国表面臣服、恭顺,其实是欺骗秦国。韩、魏二国和秦没有恩爱,却有世代怨仇。因为韩、魏二国的百姓,差不多有十代人都是不断地被秦人屠杀,这世代血仇,怎么会能忘记呢?所以,韩、魏不亡,终是秦的心腹之患。现在秦王出兵,和韩、魏一起去攻打楚国,这不是大错特错吗?再说攻打楚国,秦军要向韩、魏借路,秦王难道不担心韩、魏反目,秦军回不来吗?所以我替秦王谋划,最佳方案是和楚国亲善。秦楚结盟,以优势兵力攻打韩国,韩国只有投降臣服。”秦昭王采纳了黄歇的计策,和楚国签订了和亲之约。

可以说这一阶段秦的攻势还没有明确的战略构想,是基于强大的实力,四处出击,盲目出击,只不过其余六国实力不济,任秦宰割蚕食罢了。黄歇的理论只是基于为楚打算的目的,是合纵连横说的一种。真正为秦制定“远交近攻”战略思想的是范睢,在秦蚕食鲸吞六国的进程中,秦相范睢和秦将白起功勋卓著,这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在济源导演了精彩的战争场面。

范睢是魏都大梁(今开封)人,有谈天说地之能力,有安邦定国之志向。他想为魏王做事,但因为家贫,不能直通魏王,只好先在魏大夫须贾手下混个差事。一次,他随须贾出使齐国进行友好访问。在双方会谈时,须贾回答不出齐襄王的问题,是范睢侃侃而谈,给须贾解了围。范睢是个座位上够不上放牌子的角色,齐襄王忙问“这是谁”?齐襄王赏识范睢,派人带重金到宾馆收买他,恳请他留在齐国当大官,但范睢立志报国,就拒绝了。有人把这事报告给须贾,须贾认为他里通外国,回来后报告了魏国宰相魏齐,魏齐用鞭子把范睢打得血肉模糊,扔到厕所里让人往他身上撒尿。范睢在九死一生之际,运用了他的聪明才智,许以重金,收买了看守,逃回家中。养好伤后,他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范睢凭着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在国内打击以太后、穰侯为首的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外交上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并参与军事谋划,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被封为应侯,担任丞相。

公元前270年,范睢对秦昭襄王说:“ 穰侯现在越过韩、魏两国去进攻齐国,这不是个好计策。出兵少就不能损伤齐国,出兵多反会损害秦国自己。我猜想大王的本意,是想自己少出兵,让韩、魏两国多遣兵力来协同秦国,这就违背情理了。您要越过他们的国境去进攻齐国,合适吗?这在计策上考虑欠周密。况且历史上曾有过这种失算的先例,先前齐湣王向南攻打楚国,杀楚军、斩楚将,开辟了千里之遥的领土,可是最后齐国连寸尺大小的土地也没得到,难道是不想得到土地吗,是地形太远,迫使它不可能占有啊。各诸侯国看到齐国已经疲惫困顿,国力大衰,君臣又不和,便发兵进攻齐国,结果大败齐国。齐国将士受辱溃不成军,上下一片责怪齐王之声,说:‘策划攻打楚国的是谁?’齐王说:‘是田文策划的。’于是齐国大臣发动叛乱,田文被迫逃亡出走,当了替罪羊。齐国大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耗尽兵力攻打远方的楚国,自己劳师远征,寸土未得,却使韩、魏两国从中获得厚利。这就叫做把兵器借给强盗,把粮食送给窃贼啊。大王不如结交远邦而攻伐近国,这样攻取一寸土地就成为您的一寸土地,攻取一尺土地也就成为您的一尺土地。现在韩、魏两国,地处中原,是天下的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大王要称霸天下,就必须先亲近中原国家,把它作为掌握天下的关键,以此威胁楚国、赵国。楚国强大您就亲近赵国,赵国强大您就亲近楚国,楚国、赵国都亲附您,齐国必然恐惧了。齐国恐惧,必定低声下气拿出丰厚财礼来伺奉秦国。齐国亲附了秦国,那么韩、魏两国便乘势可以收服了。”昭王说:“我早就想亲近魏国了,可是魏国是个翻云覆雨变化无常的国家,我无法同它亲近。请问怎么才能亲近魏国?”范睢回答道:“大王可以先说好话送厚礼来靠拢它,不行的话,就割让土地收买它;再不行,寻找机会发兵攻打它。”昭襄王于是授给范睢客卿官职,同他一起谋划军事部署。第二年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攻占了怀(今武陟县西南)。第四年又夺取了邢丘(今温县东北)。

公元前265年,范睢任丞相,他又对昭襄王说:“秦、韩两国土地相邻,犬牙交错,就像交织的刺绣一样。秦国境内伸进韩国的土地,就如同树干中生了蛀虫,人体内患了心病一样。天下的形势没有变化就罢了,一旦发生变化,给秦国造成祸患的还有谁能比韩国大呢?大王不如拢住韩国。”昭襄王说:“我本来就想拢住韩国,可是韩国不听从,对它该怎么办才好呢?”范睢回答道:“韩国怎么能不听从呢?您进兵去攻荥阳,那么韩国由巩通成皋的道路被堵住;在北面切断太行山要道,那么上党的军队就不能南下。大王一旦发兵进攻荥阳,那么韩国就会被分割成三块孤立的地区。韩国眼见必将灭亡,怎么能不听从呢?如果韩国服帖了,那么就可乘势盘算称霸的事业了。”秦昭襄王采纳了范睢的建议,在公元前264年,派白起率军进攻韩国,对济源地区展开了强大的攻势。

白起,又叫公孙起,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统帅。少年时,勤奋好学,既学文,又好武,善动脑筋,工于心计,性格内向而坚韧,办事有主见。他常常在歧山附近观察地形,模拟排兵布阵,对兵书战策十分痴迷。乡人都认为白起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他长大成人后,独闯咸阳,谋求官差。白起十五岁从军,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渐渐地引起了秦国的权臣穰侯魏冉的注意。在与白起的几次交谈后,魏冉发现白起很有指挥才能,便把他调到自己的身边,对他着意培养,从左庶长、客卿、大良造等爵位上一步步晋升。周赧王三十七年,白起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白起善用兵,征战沙场达37年,一生率秦军攻取70余城池,歼敌160万,未尝败绩,尤其是在范睢执掌朝政时期,范睢在朝运筹帷幄,白起在外决胜千里,更是常胜将军。史学家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当然,长平之战后,范睢怕白起功高夺宠,二人反目,周赧王五十八年,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

按照范睢将韩国分割开来的筹划,周赧王五十一年,秦昭王派白起帅秦军从轵道东进,攻打韩国,在济源这块土地上展开了血腥争夺。关于这次战役的结果,史书上记载有两种说法:《秦本纪》记载:“拔九城,斩首五万”;《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拔九城”和“拔五城”之别,想来那些城、寨有大小之分,也有夸大战果与缩小战果的语言技巧,但歼灭韩军五万都是口径一致的。综合史料,这次济源战役攻取的城池有高平、少曲、陉城等。

高平,即古向城,在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15年),韩将从晋国分得的向城更名高平。

陉城,史学家龚书铎、刘德麟认为在今济源市西。我认为当是原以“陉”为名的采邑,应在今邵原至王屋的古轵道旁。

少曲,是沁水弯曲的地方,我认为应是今五龙口镇的省庄、牛王滩一带。这里是沁河出山处,是扼守沁河天险的最险要的地方。省庄的“省”字,有可能是古代汉字由上到下书写习惯的“少曲”二字衍化而成的。

曾是毛泽东警卫员的翟作军,是济源人,他从1937至1939年在毛泽东身边从事保卫工作。我早年读过他的回忆录《在毛主席身边》,里边记述了毛泽东和他关于济源的谈话。有抗日战争时期的,也有他在解放后两次看望毛泽东的谈话。没有到过济源的伟人对济源的情况如数家珍,对济源的地理知之能详。毛泽东谈到了太行山、王屋山、中条山、沁河、蟒河,谈到了大社村、留庄英雄民兵营。尤其是毛泽东谈到沁河时说:“牛王滩是个古战场”,并给翟作军讲了古代两支军队在沁河两岸交战的故事。翟作军也是第一次听到有关沁河的战争故事,他没有记述下来毛泽东讲叙的故事内容。

我透过沁河牛王滩古战场这个提法,可以想见毛泽东在戎马倥偬中研究历史、钻研军事、琢磨战争范例的刻苦精神。我心存疑问的是,所有史书上记载少曲之战的地名,无一有“牛王滩”字样。也许“牛王滩”这个地名只是后来才有的。毛泽东没有给翟作军讲“少曲”这个生僻的,需要解释半天的地名,而是直接用了通俗的“牛王滩”这个地名。没有到过济源的毛泽东是如何记住“牛王滩”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地名呢?我想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研究历史和古代战例的毛泽东,一边翻阅史书,一边对照军用地图,凝神沉思。现代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上,沁河出山处那个大弯显而易见,牛王滩的地名也会标在上边。

   沁河牛王滩就在今济源市五龙口镇的沁河出山口向里一华里处,和省庄村隔河,东西相对。沁河在太行山的环抱中绕了数不清的弯子,在五龙口出山前,沁河绕了一个“U”字形大弯,在此冲积下一大片滩涂,约有200亩,人称牛王滩。滩南是孔山,滩的其余三面环绕着沁河,沁河外是高耸的太行山。白居易“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的诗句是对牛王滩周围山水地貌的最佳描写。站在沁河南岸的孔山上,沁河的这个大弯尽收眼底,如白带缭绕在山谷间,气势磅礴,非常壮观。

史书关于这次济源战役的记载,都是廖廖数字,没有留下任何详细的资料,但我们可根据其它史料,来想象这次战役的刀光剑影。秦军沿轵道东进,这是秦军这十几年来远征赵、齐常走的路,沿途韩军都不敢干涉,这次也是一样。秦军战车连绵,浩浩荡荡地通过王屋山。秦军兵分两路,首先包围了陉城、高平,战车驰骋,箭矢飞鸣,登城掠地,所向披靡。在一连拔掉八座城池后,秦军抵达沁河南岸。就在今焦枝铁路沁河大桥的地方,韩军凭借河防天险,秦军前进不得,双方相持月余。冬天来临了,沁河水不像秋天那样汹涌澎湃、惊涛骇浪了。白起乘坐战车,沿河南岸观察地形,马蹄声声,车轮滚滚,青山绿水掠过白起的眼帘,前面的孔山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下车登山,在护卫的簇拥下,登上了圣皇岭。圣皇岭是孔山的主峰,山顶松柏苍翠,怪石嶙峋。白起向山后望去,蜿蜒的沁水在大山中盘旋,冲刷出一大片滩涂。在这片叫牛王滩的滩涂上,驻扎着韩军守河部队的营房,旌旗飘拂,帐篷座座。白起让军士装扮成砍柴的樵夫,寻找到了一条可下到悬崖下边牛王滩的小路。是夜,月黑风高,朔风凛冽。白起带领一支精兵,沿孔山小路攀越下山,奇袭牛王滩。一声喊杀声起,秦军放火烧毁帐篷,刀劈剑剁,全歼了韩军,夺取了船只。黎明时分,秦军的大部队渡过了沁河。

第二年,秦军沿太行山东进,直取韩的南阳城(今获嘉宣阳驿村),并切断了太行八陉的第二陉天井关,韩被分割为南北两块,彼此不能相顾。第三年,白起又率军沿沁河东进,一举攻克了沁河南岸的野王城(今沁阳城)。

在史学界的划分上,这次济源战役被纳入了战略大决战的长平之战,可见,济源战役只是长平之战的前哨战、揭幕战。而长平之战,使仅次于秦的军事大国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秦再没有相匹敌的对手了;使秦统一全国的形势呈不可逆转之势,统一全国的道路已畅通无阻。

打印本页 关闭

电话:0391-6610967 豫ICP备11007415号-1

图书馆微信

图书馆微博

您是第位访客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