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导航 > 馆藏资源

司马懿运粮修栈道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29日 09:11    作者:admin0601    浏览:

     魏、蜀、吴三国时期,济源属于曹魏的大后方,没有在这儿发生过战争,但沁河却在曹魏的运送军粮上,发生过重要作用。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说战争的参与各方粮草是否充裕,对决定战争的成败有着重要的作用。曹魏在与蜀、吴的常年战争中,需要从后方筹集大量粮草,运住前线,曹操在这方面是技高一筹的。为了及时运送军粮,曹魏还修了许多运粮河,从襄城到许昌,从繁昌(今临颍西北)到许昌,运粮河四通八达。公元202年,建安七年,曹操于浚仪(今开封市)修睢阳渠,即疏通浚仪至睢阳(今商丘市南)一段汴渠,以利运道。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北征袁尚,为了运粮,在淇水上用大枋木筑堰,遏淇水北流,开成白沟运渠。

而沁河以其天然的水运通道,被曹魏充分利用。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魏国准备进攻吴国,为从山西调运粮草和军队,曹魏掌管军事的太尉司马懿为克服太行山的阻隔,开辟一条便捷的通道而下令修建的。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县人。建安十三年(208年)为曹操丞相府文学椽,深受信用。曹丕称帝时,他任抚军将军、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地位显要。他从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开始控制军权,威望日隆。景初三年,与曹爽同受遗诏,辅佐幼主曹芳。曹爽独揽大权,排斥他的势力,他装病在家,闭门不出。正始十年(公元249年), 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从。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并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曹爽最终屈服,自请免去职务,不久被司马懿定罪,夷灭三族。从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为以后司马氏建立西晋政权奠定了基础。其孙子司马炎当西晋皇帝后,追尊他为宣皇帝。据史书记载,曹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皇帝召在汲(今汲县)的司马懿还京,他就是自轵关、轵道西还长安的。司马懿的故乡是温县今安乐镇,也是沁河边,那里距济源的沁河口近在咫尺,他怎么能放弃这条水运通道呢?

从沁河出山口至山西省高平市的90公里沁河河谷上,蜿蜒着一条沁河古栈道遗址。在济源境内的遗址有36公里长,主要分布在马鞍山、张庄、和滩、石门和紫柏滩等处。这些栈道遗孔开凿在沁水上方十多米的陡峭山崖上,遗孔呈方形,二三十厘米见方,深20—60厘米,用以安插横木,许多处下方还有一排孔,是用来固定支撑木的。在石门还有一刻石,记载着这次修筑沁河栈道的情况。

打印本页 关闭

电话:0391-6621000 豫ICP12022503

图书馆微信

图书馆微博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