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开发模式及其意义
撰写时间:2010年05月07日 作者:

  《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是一门综合现代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一体的素质类教育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为河南省济源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至2008年开发设计,所编写的教材于2008获得“国家级精品教材”荣誉称号,所建设的精品课程于2009年获得“省级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目前,《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其开发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体内孵化+体外补充+巧借摇篮。认真研究该课程的开发模式,提炼其中的核心理念和精髓,不仅可以更好地实施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而且还可以依照此模式,持续开发其他新的课程,不断满足人才市场对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生人文素质提出的新内容、新标准和新要求,从而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教学保障。

  一、《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开发模式介绍

  首先是“体内孵化”环节,即,依据原有课程体系内的某些课程“孵化”出新课程所需要的基本内容。《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的基本内容就是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统称《基础课》)课程的基础上“孵化”或开发设计的。应该说,我国高校思政课体系中通设的《基础课》对促进广大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树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该门课程所教授的对象(既包括本科生又包括大专生,还包括高职生)无论在生源基础上还是在成才目标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本着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该进一步激活其中所蕴藏的巨大的教改空间。具体来说,高职生作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①,因此,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来说,在做好大学生的“一般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强调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题中之义”。也就是说,突出课程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践性,就成为从原有课程体系内“孵化”出新课程的关键所在。

  这里应该强调的是,课程“孵化”与课程“模块化”有本质的区别。二者相比,课程“孵化”的优点是可以避免高校在新课程开发过程中由于片面地运用课程“模块化”所带来的一个“通病”,即:所开发的新课程由于没有与之有机衔接的“老课程”的支撑,往往成为一个孤立的“板块”,这样无论在教学组织方面,还是在教学资源的充分有效地利用方面,或是在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方面,都有许多弊端。课程“孵化”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对《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来说,《基础课》就是其先修课程,该课程完全可以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进行统一管理。

  其次是“体外补充”环节,即,在原有课程体系之外,寻找和补充所开发课程的“新内容”。《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就是依照这种模式从而将“现代企业文化”的有关内容纳入到新课程中来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②,高职生的就业方向一般为国内中小型私有企业,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就必须十分重视现代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创新,这就要求员工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素养。因此对于高职生来说,在学习实践一般的职业道德素养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对现代企业文化这一“新内容”的认知与实践,并且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就显得尤其必要。就现实情况来看,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突出高职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相对于普通类大学毕业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比较优势”;二是可以实现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在“技术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文化认同”,从而大大提高被企业录用的几率的目的;三是可以为高职毕业生(企业员工)对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做出贡献提供强劲的“潜力”。在这一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开发设计组成员,多次深入企业生产现场,与企业家座谈,广泛征求企业界知名专家的意见,特别是认真吸取了他们在引进和培训大学毕业生等工作方面的经验总结,最终确定将“现代企业文化”作为新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

  第三是“巧借摇篮”环节,即,巧妙地借助专业课的“校企联合”教学模式这一“摇篮”,从而达到课程的组织实施以及课程的可持续开发的目的。《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的组织实施完全借助于各类专业课的“校企联合”教学模式。广义地说,《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从课程内容的确定到教学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都紧密地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狭义地说,该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专业课的实习、实训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以期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具体来说,《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与企业家商讨,广泛征求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在教材的建设方面,除聘请职教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外,还吸收企业家作为编写组成员,承担具体的编写和审稿任务;在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中,聘请大量的知名企业家做专题讲座;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更是充分利用专业课的实习机会,组织学生在技术实习过程中,与所在企业深入沟通与交流,撰写“企业文化调研报告”,并力图为所实习企业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课程的考核环节,也以放在企业文化实践中进行,借助企业方的力量,最终做出成绩评定。

  二、《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开发模式的核心理念

  《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该课程开发模式的三个环节中,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以人为本”的含义首先是“以教师为本”,就是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都要还原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在开发的第一环节,即“体内孵化”环节,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自主地确定原有课程体系中哪些内容可以作为重点内容,并将其确定为新课程的主体,破立结合,一切都要突出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相信教师、依靠教师并在实际工作中大力支持教师的创新行为;“以人为本”的含义其次是“以学生为本”,就是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还原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同时就是教师最应该关心的问题,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同时就是教师最应该讲授的内容,学生最需要掌握的能力同时就是教师最应该培养的重点。《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开发的第二环节,即“体外补充”环节,就是根据目前高职毕业生最为关心的就业问题,在新课程中补充了“现代企业文化”的相关教学内容;“以人为本”的第三点含义是“以社会人身份为本”,就是指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求学生暂时丢掉自己的“学生身份”,代之以“社会人身份”或“社会劳动者身份”,以企业员工或其他社会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自己的言行,增加自己的素养,规划自己的发展。《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开发的第三个环节,即“巧借摇篮”环节,就是充分利用专业课已经铺就的成熟途径,将学生从课堂引向企业、从思考引向行动、从学习引向生产,把学生当做“社会人”或“准企业人”。

  三、《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开发模式的精髓

  《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开发的精髓是“实践”。该课程开发模式在以上三个环节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概括起来,就是要求教育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在现代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将一切努力都最终指向社会生产实践,其哲学理论指导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其中,应该特别关注的是“体外补充”环节。在“体外补充”环节中所突出的“就业导向”,无论对于人文素质类课程还是对于专业技术类课程来说,在课程改革或课程开发中所蕴藏的潜力都是巨大的。笔者认为,从哲学的角度讲,“就业”就是“实践”,就是“现实地缔结一切社会关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帮助毕业生“现实地缔结社会关系”,特别是“现实地”缔结“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一切关系”。在这一点上,人文素质类课程专业类课不同的是,后者偏重于现实的技术操作衔接,而前者则偏重于现实的人际关系衔接。但总的来说,都可以概括为“现实地缔结一切社会关系”,而“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为企业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关系氛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 “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④,“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⑤,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就是“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⑥。在这里,“四有新人”的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具有内在的高度统一性,二者在现实中的共同反映就是促进“社会人”的“就业”。联系本文所关注的主题,对于高职生来说,就是借助“企业文化”教育促进他们在企业的经营环境中,“现实地缔结一切社会关系”。因此可以说,“就业导向”对目前的高职教育教改来说,不仅可以帮助专业类课程实现变革,而且更应该成为人文素质类课程变革的指路明灯,《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成功开发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5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卷第2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卷第12页。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9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51页。

相关文章:

地址:济源市学苑路2号 邮编:459000 招生电话:0391-6621000 豫ICP备05001046号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