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日报:在教育“赛道”上铿锵前行——教育改革发展向济源人民献礼
撰写时间:2020年09月24日 作者:

发刊词

今天是2020年9月10日,是第36个教师节。

王屋山下、玉川大地,洋溢着桃李芬芳、五谷丰登的喜人气息。

在这丹桂飘香、硕果满枝的喜庆日子里,沐浴着济源尊师重教的习习秋风,《济源日报·教育月刊》和大家见面了。

教育月刊是济源新闻传媒中心主办、示范区教育体育局协办的教育体育综合性专刊,每月一期,每期4个版。

教育月刊一版为教育综合版,主要聚焦每月教育发展的大事件,关注教育热点和焦点,回应社会关切,开设的小栏目有头条聚焦、政策发布、大事回览、品牌写真、重点工作、脱贫攻坚等。二版为教育理念版,重点刊登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教学理性思考的文章,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校长的关于办学实践的理念文章。三版为教育现场版,用笔尖和镜头聚焦中小学名师,深入一线采访课堂教学实践,用记者访谈的形式,来讲述教育好故事、传播教育好声音。四版为教育社区版,深入基层镇区、深入家庭社区,重点关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各部门融合教育,阶段性展示成果。

本期是教育月刊第一期,为教师节专刊。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现代化、高质量、开放式、有特色、可持续的济源教育”,以大型综合报道展示教育发展的成果,以展示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模范事迹,彰显教师队伍建设成就,庆祝第36个教师节的到来,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致敬!

王屋山下大潮涌动。伴随9月开学季的到来,玉川大地处处呈现教育发展的新气象。

教育惠民成效显著。18185名农村小学生喝上了免费营养奶,小学生课后免费延时服务得到家长一致好评。

教育扶贫成效明显。济源在全省十八个地市中率先实现十二年公办学校学生免学费教育,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双千双扶”教育扶贫行动成为省教育扶贫金字招牌。

素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济源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示范营地”的作用,10万青少年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茁壮成长。

教育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延庆外国语学校招收规模进一步扩大,成立济源一中附属初中,设立济源市实验小学;农村教师周转房和学校扩建项目有序推进。

职业教育品牌在全国进一步打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黄河科技学院4个项目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资格。

新时期,济源教育事业发展成果如何?孩子们幸福的笑脸、市民真切的获得感,是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

近年来,济源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紧扣教育发展需要和服务功能完善,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以“现代化、高质量、开放式、有特色、可持续”5个关键词,镌刻出济源人在教育“赛道”上奋勇前行的步伐,谱写出一曲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华美乐章。

多点发力 追求教育现代化效益

9月3日,济水宣化学校。

哈佛红教学楼在阳光下挺拔夺目。2800平方米塑胶田径场上,孩子们翻滚、跳跃、奔跑,朝气蓬勃。四楼社团活动中心,美术室、舞蹈室、心理咨询室……各种功能教室应有尽有。教学区域内,“智慧管理”“云空间”“乐教乐学”三大智慧平台如大脑般高速运转,为学校管理、资源共享和课堂教学构建出可视化、高效化、个性化教育的空间。

目之所及,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心有所感,一场智慧教育革命正在这里发生。走进电子书包班,轻薄的平板电脑代替了厚重的书本,师生互动通过轻触屏幕实现,学生在“玩”电脑的过程中读教材、记笔记、做作业,课后还可以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进行知识探索……人们畅想中的“未来课堂”在这里率先成为现实。

“我上学时,老师用一本书一支笔教知识;我刚成为教师时,幻灯片成了‘新事物’;到后来,教室里配上了电脑、电子白板。如今,电子书包的出现,引发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电子书包班教师王丹丹感叹,“这种教学模式翻转了课堂,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这是传统课堂很少出现的。”

“教育现代化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要和社会现代化同频共振。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以未来的方式、未来的知识拓展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能够提前适应未来生活。”校长田锋说。

宣化学校仅仅是济源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示范区聚焦“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目标要求,加大政策倾斜,强化资金支持,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中争先进位。

大投入带来大改变。愚公路小学新建教学楼、文化宫、科技楼拔地而起;沁园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济源“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标杆;济源一中藏书量达20余万册的图书馆真实再现“知识的海洋”,全国最大的太阳能供热项目,更为这所济源基础教育的“航母”增添了许多魅力……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也在倒逼教师快速成长。

2019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的杜占领最近在忙着“充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新学期,他想通过更高效的课堂形式,帮助孩子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现代化教师该如何培养?在济源,一场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中心,以强化教师业务素质为重点,以创新管理体制为动力的教育改革已全面铺开。

师德建设铸就师魂,强师工程成效显著,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在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中,济源打响了教育领域的“自主品牌”。2018年,5名教师获河南省名师称号;2019年,93名教师获河南省骨干教师称号;2020年,7名教师入选2020年至2022年度“中原名师”培育对象。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满足现代化育人要求的教师队伍开始领跑济源教育。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绿了山水和田野。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济源教育领域,从硬件设施普及到信息技术应用,再到教师方阵组建、教育理念创新,一系列现代化教育改革正风起云涌,现代化教育的春风正吹遍济源!

不断超越 锁定教育高质量目标

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是现代化,而生命线,是质量。

办高质量教育,既是群众的呼声和需求,也是示范区决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鞭策力量。群众是否满意?怎样让群众满意?这不是一句口号。这需要落脚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成绩上来,落脚到每一位学生的成才上来。

作为教育效果的晴雨表,高考成绩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每逢高考之后,一份份优异的高考成绩单,不仅倾注着家长和学生们的期盼,而且擎满了社会大众对济源这方教育的期冀。

2020年高考工作再创佳绩,一本上线1650人,上线率达27.77%,高出全省12.25个百分点,有9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一大批优秀学子被国内外一流名校录取。

与高考成绩比翼齐飞的是济源素质教育取得的累累硕果。

2019年,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济源一中合唱队荣获中学组声乐一等奖;高级中学的摄影作品荣获中学组一等奖;济源四中的泥塑工作坊荣获全国二等奖;梨林中心校的创新优秀案例荣获二等奖;济渎路学校学生的绘画作品荣获二等奖;东园学校、济源四中和高级中学学生的绘画作品荣获三等奖。

站在“由好向优”的飞跃关口,示范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五育并举”为发展战略,全面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之基。一方面,登高望远,确立“五育并举”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雷霆万钧,以课程为抓手,以评价为杠杆,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成效,深入推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如今,从各个学校的教育成效足以窥见,质量提升不再是一句口号,而化为一种决心和胆气,真正融入各个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

在黄河路小学,“慢”德育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红色文化进课堂”“暖心行动 爱心助学”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扬正气、树新风。《新时代小雷锋成长手册》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疫情期间,学校还抓住契机,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课,让孩子们直面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在轵城二中,面对辖区学生基础薄弱、成绩落后等问题,学校以“培优补差”为基本定位,推出“希望之星”培养计划,通过定苗子、结对子、下劲子、收果子,为学困生点亮希望,让优秀生更加出彩,使每个普通学生成为一颗颗闪亮的星。2006年至今,张坤等500个学困生在老师的悉心帮扶下取得显著进步,如雏鹰般展翅高飞。“学校为孩子们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提供了土壤和养分,并呵护种子发芽长大。有了希望,孩子们才有了奋斗的目标,希望越大,孩子们就变得越优秀!”李姝慧妈妈说。

在济源一中,特色化体艺课程擦亮了学校的体育美育名片,频闪中华。多年来,体育健儿们在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屡创佳绩。学校艺术团80余个作品在省部级艺术展演中获奖。今年,运动员李小青王志鹏双双通过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测试。开学前夕,王志鹏向教练郑重承诺:“大学四年,我会更加努力,争取闯入亚运会,为济源争光,为母校争光!”

更好的前程,来自无数师生和家庭的不懈努力。更好的教育,来自对质量的不懈追求。当前,济源高质量教育正迸发出蓬勃的力量,向更高更远奋力冲刺。广阔无垠的教育蓝海中,济源这艘巨轮已经出发。

深挖细掘 特色教育“各美其美”

8个相同的玻璃杯装入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逐一敲击,就能发出1、2、3、4、5、6、7、i的清脆响声。换成啤酒瓶用嘴吹,“呜呜”的声音又如同裹了一层雾。小瓷碗和勺子搭配,音色则更为细腻。

9月3日上午10点多,沁园中学初二(9)班的物理实验课俨然一场小型音乐会。学生们在物理老师卢科研的指导下,用自己制作的“水瓶琴”演奏、倾听、观察,对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展开兴奋的讨论。

“水瓶琴实验虽然简单,但是带给学生们的思考是多维的。比如不同道具、不同操作方式、不同水位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这就启发学生们不断探索、创新,在实践中悟透相关物理知识。这与学校的‘沁’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卢科研说。

何为“沁”教育?沁园中学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教育是水,是春风化雨,是润物无声。该校以“沁”为源,从水从人,探索开发出“沁德”“沁智”“沁能”“沁心”四大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由生长提供了一个幸福“沁园”。

“尤其是学校开设的‘沁能’课程,涵盖体育、艺术、科技三大门类,包括机器人、舞蹈、棋艺、书画等40多种社团活动,为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搭建了‘脚手架’,展现出具有生命力的育人效果。”校长卫强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济源坚守“内涵发展、特色强校”之路,引导学校发掘自身优势,培养学校独一无二的教育气质,助力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放眼济源,“一校一特色 一校一品牌”的特色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345所学校从“我像谁”到“我是我”的亮丽转身,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

9月3日上午,一场“土味儿”十足的花生采摘节让梨林镇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脸上笑开了花。拔花生、摘花生、洗花生、煮花生、画花生,时长4个小时的活动,学生们全程参与,全心投入,不仅闻到了泥土的芳香,触到了植物的纹理,尝到了秋天的味道,而且感受到了劳动的美好,与自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特色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实战和创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学生实现特色发展,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已经成为济源各所学校多年来形成的共识。

在济水一中,以“绿色·和谐·励志”为主题的研学旅行已举办八届。学校将立德树人融入其中,让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心灵触摸伟大历史,在绿水青山中涵养爱国情,在“红色记忆”中砥砺强国志,在课程学习实践中报国行,在且行且思、且研且学中收获满满的成长力量。

“风微凉,雨未扬,满目苍翠槐花香。山野外,大学堂,师生相携,共踏春光。背行囊,紧衣裳,路人莫笑少年狂。穿集市,过沟壑,一腔豪情,不畏远方。”八年级(14)班学生李子淳写道。

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在全民企盼教育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济源将高举立德树人“旗”,下活特色教育“棋”,奏响全面发展“曲”,让“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特色之花为教育事业添一抹永恒的亮色!

敞开胸怀 开放办学永无止境

铸国之重器,育时代新人。植根于新时代发展的时代新人,该如何培养?这是教育必须回应的问题。

在济源,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15年一贯制国际化宿制学校——延庆外国语学校提出了开放式、国际化的育人理念,并设定“9+1”学生成长目标,为新时代育人方法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在延庆外国语学校的顶层设计中,开放与多元是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因此,走进延庆外国语学校,我们可以看到,多元化的信息和资源在这里得到整合,育人效果呈现指数级的增长。

英语课堂更像话剧表演的舞台,《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装》等英语话剧,让孩子们在沉浸式场景中大胆开口,讲出美妙的异国语言;语文课堂讲求博古通今,通过《国学诵读》《孙子兵法》传播传统文化,利用北斗三号、大数据应用、抗疫英雄等讲好中国故事;一年级学生能将《春江花月夜》背得滚瓜烂熟;二年级学生叠床铺、煎牛排、蒸馒头,样样都会;八年级学生可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

物理层面的课堂已经被打破,开放式育人的脚步从未停歇。

“随着疫情的好转,我们的课堂还将延伸到国内各省、市及加拿大、英国等国家,让学生们在实践锻炼中拥有家国情怀以及广阔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延庆外国语学校校长姜浩说。

开门办学、开放办学,也是济源教育发展近几年呈现出的新特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济源主动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觉将自身放在全国、全省教育发展的盘子里来定位,打通城乡教育桥梁,打破学校之间的壁垒,疏通和全国教育先进地区的交流通道,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开放让办学之路越来越宽。

黄河路小学和玉川路小学,东湖校区、愚公路校区,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组建了黄河路小学教育集团,采取“总校引领,双校联动,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运作方式,实施集团化办学。

梨林中心小学与北海路小学实施联盟办学,通过名校带新校、名校带弱校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理念共创、模式共建,进一步凝聚教育发展合力。

开放让办学之路越走越远。

2019年,济源教育系统“名校+民校”联盟化办学正式启动,重点支持延庆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小学部分别与济水一中、沁园中学、实验中学以及黄河路小学、北海路小学等组建教育联盟,推动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各职业院校积极创新开放式办学体制机制,继续深化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截至2020年,职业院校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5万余人,为企业培训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0万人次。

开放之路永无止境。济源教育已经走出闭门办教育的传统模式,正以开放的心态和气度,开放门户, 拥抱八面来风,起舞广阔世界。

深化改革 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从小就希望长大后当一名人民教师,今天终于梦想成真。感谢济源一中给了我这个平台!”今年8月份,接到济源一中的入职电话,刚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的陈诗月开心地笑了。陈诗月是济源一中实行法人治理自主管理以来,自主招聘的第一批教师。这批年轻的教师全部来自公费师范学校和双一流大学,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年龄结构,都更符合济源一中的学科需求和人才结构需求。

8年为期,从河南省第一批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单位,到河南省教育系统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单位,再到济源十二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通过实施方案,明确济源一中法人自主权,济源一中法人治理迈出了实质性改革的第一步。

目前,该校系统法人治理结构已初见成效。完成内设机构调整,增设纪检监察室和学生发展中心;建立人事绩效激励机制,多方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细化名生奖励机制,明确收入统筹使用权和学校资产处置权,仅2019年名生奖励费用就达到220万元。

突破了体制机制的藩篱,济源一中教学质量再度攀升,各项指标连创新高,在全省名列前茅,学校发展活力正一步步彰显。而这,也是济源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济源教育步入“深水区”,内外部环境也越发复杂,教育发展迎来“瓶颈期”。问题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

如何在新起点保持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如何在“深水区”继续奋力前行?迎难而上,是济源教育做出的响亮回答。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示范区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总揽全局,直面问题,统筹安排,有序出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育改革发展向着民生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力,一幅学有所教、人人出彩的“教育画卷”灿然展开。

城区中小学学生午餐供应计划加快推进。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在校就餐服务,为学生带来更多呵护。

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成功落地。课后延时服务实行免费政策,将有需求的小学生全面纳入免费延时服务范围内,主要服务学生的特长发展、兴趣培养及娱乐活动。

牵动上万名学子命运的中招考试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招体育考试明确增设“1分钟投篮”选考项目,学生可根据自身体育特长进行自主选考,离未来梦想更近一步。

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义务教育择校热也终于迎来降温局面。在最新规定中,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全部实行网上报名,黄河路小学愚公路校区、延庆外国语学校继续扩大招收规模,新成立的济源一中附属初中开始招生,进一步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伴随着一项项改革创新之举的持续推进,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逐渐“破冰”,群众关切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始“破解”,重要领域的创新举措渐次“破土”,济源教育又向现代化高质量迈出坚实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习近平总书记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立于崭新坐标,济源已做好准备,再挺潮头,再搏风浪,以先锋姿态扛起教育这面民生大旗,向“现代化、高质量、开放式、有特色、可持续”的更远目标铿锵进发,破浪前行!

  

摘自《济源日报》2020年9月10日

相关文章: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